导言:秦朝灭亡原因,真是秦二世暴政吗?从强行推广法治和基础设施建设角度,分析秦朝灭亡,并非单纯二世暴政;六国人民未适应法治统治而已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我国封建社会的朝政制度始于秦,秦朝是我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王朝,是完成了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一个伟大的朝代,这个朝代所开创的中央集权君主制度在后世延续了两千多年之久,对于中华文明的贡献还是不可估量的。
然而,人们提起秦朝的时候总是褒贬不一的,对它诟病最深的应该是秦二世而亡的这一个事实了,有关于秦朝为什么二世而亡这个问题,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支持率最高的应该属于二世昏庸无能实施暴政,在赵高的影响之下弄得民生凋敝这个原因了。
也就是说,秦朝实际上是不爱自己的子民的,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秦朝并没有厚待它的臣民,所以最终也就灭亡在臣子的手上,但秦灭亡的原因真的只有这个吗?本篇文章就来重点的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到底是什么为秦朝的灭亡留下了祸根?
秦朝真是亡于秦二世胡亥的严苛统治吗?
- 秦二世胡亥只是赵高手中一个工具
当然秦二世的不思进取、实施暴政以及宦官赵高的祸害是秦朝灭亡的一个直接原因,秦二世并不是一个真正能够胜任皇帝之位的人选,如果不是赵高耍的阴谋手段,秦二世永远都不可能登上皇帝的位子,事实上,二世胡亥只不过是赵高手中的一个工具而已,他被赵高辅佐上位。
同样也给了赵高非常大的权力,给了赵高在秦朝胡作非为的底气,这让整个大秦帝国变的乌烟瘴气,朝堂的猛将和谋臣走的走死的死,让本身一个强盛的王朝变得混乱不堪,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所喊出的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以说是惊醒了世人,让人们不再心甘情愿地为后来的苛政付出,让他们勇于拿起自己手中的武器来保障自己的生存。
就这样,一个经历了几百年的努力才一统天下的王朝,在它辉煌了十几年之后便迅速的没落了,传说在项羽进入咸阳之后火烧咸阳宫,屠灭了嬴氏三族,这也导致嬴氏的子孙在后代十分的凋零,大秦帝国也就正式地成为了历史。
因此,虽然我们并不赞同是因为秦二世的暴政才导致了秦国的灭亡,但是不得不说它的昏庸无能是秦国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是并不是唯一的因素而已。
秦国自商鞅变法实行的严酷法治,山东六国人民不适应
事实上,很多人并不单纯的认为只有秦二世才实施暴政,更认为秦始皇在世的时候政策是非常的苛刻的,但真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秦始皇所实施的那些政策,只不过是没有经过山东六国人民的适应而已。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迅速的崛起,开始实施法治治理天下的国策,用法令约束了人们的行为,为国家的发展规划出了一条明确的道路,但法令的实施也让人们的行为不再显得那么自由。
当触犯法令的时候就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责罚,而且秦国的法令是非常的严苛的,即使曾经的秦惠文王在身为太子的时候,犯法也依旧会得到处罚,他的老师嬴虏也因为他的错误而落下了身体残疾,因此,这样严苛的法令在已经习惯了以德治理天下的人们看来是非常不近人情的,同样也是违背天理和人伦的。
- 战国时期,崇尚儒家学说,讲究用仁义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在那个时候,人们比较崇尚的其实是儒家的学说,儒家讲究用“仁”来治理天下,讲究用仁义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也就是说是一种自由度比较高的规章制度,没有什么硬性的规则,有的只是一些寻常的人伦道德。
- 秦人适应严酷法治,而山东六国人民不适应
但人是一种复杂的生物,用极其自由的方式进行约束,是并不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的,但在一直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当中,人们却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规范,突如其来的用法治来治理天下就显得比较突兀了,不过好在秦国人民是从商鞅变法时期便开始适应这样的政策的,经过多少年来不断的发展,他们已经能够接受法治这种治国的形式了。
可是在实施灭国之战之后,山东六国的子民迅速地变成了秦国的子民,整个天下也变成了秦朝的天下,可是那些人却并没有在法治的道路上行走过,也没有接触过法治治理天下的严苛,所以,在秦朝一统天下之后的那种法令的硬性规定与之前那种道德约束的自由性规定,就产生了极大的反差对比,也极其容易让人们心中产生不满,而一旦心中有不满,就会认为自身受到了压迫,而一旦感受到了压迫就会有反抗。
选择起义的人,大多是山东六国子民
其实,最终选择起义的一些人,大多数都是山东六国的子民,并非是土生土长的秦国人,所以这种所谓的暴政,只不过是没有经历一个过渡的阶段,就强行地推广到天下所导致的,并不是它的政策本身就有着极大程度上的问题,而是因为它实施的时机并不对,或者说它实施和推行的方式也是有些极端的。
如果它能够像在秦国进行推行法治那样,循序渐进地推往整个天下的话,相信大秦帝国的基础会扎根的更深,也就不至于会被说成是暴政了;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能够依照人们口口相述的东西,来认证我们的历史,历史总是被胜利者左右的居多,而胜利者的学说也就会被推广的居多。
如此一来,这种对比就会出现差距,就会让人们的行为也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偏向;由此可知,秦朝将法治的统治形式未经过一个过渡,就推向了整个天下的行为,是导致最终爆发农民起义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秦国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繁重的赋税和徭役
其次,是因为秦朝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发展设施所导致的繁重赋税和徭役。事实上,人们说秦朝横征暴敛,但它所征收的那些赋税和所征集的那些徭役并非是用在了君王贪图享乐身上。
人们都说阿房宫富丽堂皇,尤其是杜牧在《阿房宫赋》这篇文章当中说到“覆压三百余里,骊山北构而西折”,说的那些漂亮的美女,有三十六年不见秦始皇的,还说秦国人将金银财宝当作是砖头瓦砾随意丢弃,甚至还有人说黄土高原之所以形成,就是因为建造阿房宫而砍光上面的树木。
- 秦国修建大鸿沟、都江堰、灵渠等许多沿用千年的超级大工程
但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真正的历史上所发生的事情,几乎都是后来人对秦朝或者对秦始皇这个人的抹黑,阿房宫其实并没有建成,除去骊山陵墓之外,秦始皇也没有为自身贪图享乐而去征收赋税,它大部分取之于民的金钱全部都用之于民了。
在灭国之战的过程当中,秦国就重修了大鸿沟,为后代的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郑国渠在秦朝建立之后也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基础水利设施建设;此外的都江堰更是一直沿用到了今天;灵渠、通灵渠、郑国渠这些水道都是非常珍贵的发展财富,在崇尚农业经济发展的古代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长城更是为华夏民族文明的传承和繁衍做出了保障,虽然它没能够完全的阻挡住北方匈奴或者其它少数民族的南下,但也正是因为它的存在让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减少了许多,后来的宋朝因为失去了长城的庇护深受少数民族影响二百多年,这也成了直接造成宋朝没有完全大一统的原因。
而所有的这些防御工事的建设和水利设施的建设,都是需要整个国家的人民共同出力才能够完成的,而那个时候整个天下才刚刚的统一起来,人民的生活才刚脱离那种饥寒交迫的状态,才避免了背井离乡到处逃难,可以说那个时候每个人手中并没有多少多余的钱粮来支撑国家的发展。
汉朝摘取秦朝胜利的果实,受益颇丰
而秦朝并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缓冲,就强行征收大量的赋税和徭役来建造这些基础设施,这也成为了导致它后来发展过程中受到阻碍的原因。
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应该感激这个王朝,因为后来的大汉王朝确实延续了几百年的时间,正是秦朝的时候所建立的这些基础设施,保障了它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才让汉朝这个王朝能够有资格推行黄老政策,能够有资格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推行无为的发展方式,不然农业民族就连发展的根基都不会有,发展的保障也根本就不用提,所以其实秦朝的胜利果实是被汉朝采摘了而已。
秦朝未经过渡就强行推广法治治理,是导致灭亡的主因
我们在崇尚大汉王朝这个时代的时候,不应该忘记秦朝在它之前做出的努力,当然,我们这不是说秦朝征收赋税和徭役的做法就是对的,我们只是说身为一个王朝,为自己的子民去奠定发展的基础是没有错误的,只不过在这样的进程当中要讲究方式方法,避免不必要的危机发生。
所以,在天下刚刚稳定的年代里,征收繁重的赋税和徭役去建设基础设施,也是秦朝最终灭亡的原因;不过话说回来,除了秦朝之外,后世的任何一个王朝为发展奠定的基础都不如秦多,它们可能在当下的那个时间段里保障了一定程度上的安居乐业,却并没有留下太多福泽子孙后代的东西,只有秦朝几乎将取之于民的全部用之于民了,只是因为它取之于民的时机不对,为它的发展埋下了祸根,也成为了它发展进程当中一个巨大的遗憾。
讨论
笔者认为,上述所说的这些事情,更多的发生在秦始皇的统治时期,到了秦二世的时候,秦朝确实不如之前那么鼎盛,但这不是我们去抹黑这个王朝的理由,更重要的是,如果不是因为这个王朝奠定的基础,又怎么会有后来千千万万华夏儿女的安定生活呢?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再多提一句焚书坑儒这件事了,焚书坑儒一直都是秦始皇嬴政身上的一个巨大的污点,但坑儒这件事情坑的只是一些江湖骗子而已,试问哪一个君主能够允许危及到王朝统治的人兴风作浪呢?当一个国家好不容易完成了统一的时候,却被原来山东六国的部分江湖术士煽动民心,危及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天下且提倡贵族的复辟,放在后世任何一个君主的统治之下都是不会被允许的。
但焚书确实对中国的古代文明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一点确实值得人们批判;毕竟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之下,很多的学术经典作品都被付之一炬了,对后来人理解千代的历史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也让很多的主张和技术被销毁,对后来的社会发展也造成了极大程度上的影响。
综述
笔者认为,秦朝的灭亡并非是单纯的因为秦二世,他的一些昏庸无能的做法而导致的,有一些便民、利民的政策,推行的太过于极端,也成为了导致它最终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苛政本身不应该存在,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懂得基于百姓们安居乐业的生活,才能够稳固发展的基础。
但这不代表着所有的批判都是正确的,人们在去了解那一段历史时还需要擦亮双眼,就比如说陈胜、吴广的故事就有着许多的疑点,尤其是它们起义的原因;经过一些历史学家们的研究发现,在秦朝的时候,因为天气的原因延误并不是致死的行为,顶多会进行一些罚款,但是绝对罪不至死。
- 司马迁使用夸张手法,记录秦朝历史
太史公司马迁在记录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可能运用了一些夸张的手法来表达秦朝的严酷统治,但这也成了造成后来人理解的偏差,所以对待历史,我们要站在历史的角度,跳出阶级的局限性,要用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理解历史,还需要有着自身的理解的。
无论如何,前人们的功过已经过去了千年之久,每一个王朝都必定会经历兴衰成败,毕竟王朝更替是封建制度,用来完善自身的一种手段,它必须要在王朝更替当中,去弥补自身制度的缺陷才能够更好的繁衍生息。
所以,成败不应该成为我们最终评定一个王朝好坏的关键因素,更多的是要看这个朝代给予了后世的子孙们多少值得利用的,有时我们总是会以成败来论英雄,但事实上,很多事情重视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有一些事情功在当代全利在千秋的,还需要我们用心去进行体会。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纷乱复杂的时代变迁当中寻找到真正的真相,才能够抽丝剥茧去寻找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足迹,从而让我们未来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过秦论》、《史记》、《战国策》、《左传》、《资治通鉴》、《汉书》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