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功垒 2016年06月23日联合早报讯】
标准普尔全球评级昨天发布《中国违约情况增加令市场稳定性面临风险》报告警告,中国大陆债券市场上的违约或加剧,若出现一宗意料之外的大额违约将引发市场动荡。
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内的多个国际机构日前就中国企业债务高筑表示担忧。然而,中国和全球实体经济需求萎缩导致企业盈利能力显著承压,却是个不争的事实。
与此同时,中国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政府关闭深陷困境的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企业,也给中国企业债务负担雪上加霜。
标普全球评级信用分析师李国宜受询时告诉《联合早报》,无法支付利息或本金的国内债券发债人主要来自钢铁、煤矿和大宗商品贸易产业。
过去一年半,标普评级的240家中国企业和基建公司的信用质量持续恶化,评级下调的数量是上调的三倍。
截至今年5月底,其中近四分之一的评级趋势是负面(即评级展望为负面或评级列入负面信用观察名单)。
李国宜向本报指出,信用质量持续恶化的企业中,房地产和矿业类占据半壁江山,两个行业各占评级的三分之一(约80家)和五分之一(约48家)左右。
他表示,被评级为负面趋势的企业和其所处的行业有关,政府的这一轮供给侧改革是要淘汰掉过剩产能。

政府已开始抽离隐性担保
市场之前普遍认为,政府向债券特别是国企发行的债券提供隐性担保。不过违约的出现表明政府削减对国企支持力度这一政策变化,并希望有困难的国企进行重组。
中央和地方政府辖下超过10万家国企,通常可获得银行的优先信贷安排,使得很多陷入困境的企业勉强维持生计。
不过报告认为,违约的出现表明政府政策变化,不再简单地向面临困境的国企提供财务支持。这个政策变化凸显风险,导致发行规模下降和利差扩大。
在市场预期政府会出手搭救重要的国企,而事实上政府却“见死不救”时,李国宜认为,企业信用融资环境将恶化,并由此产生恶性循环,对中国的金融体系造成负面影响。
他特别指出,大型房地产开发商的违约尤其会产生不少副作用,这类违约将触发对信用风险的再定价,提高发债人的融资成本,或引发债券市场向高收益率债券发行人闭门一段时间。
房企违约还可能中断建设开发计划,影响未来的房地产销售和流动性。
报告并指出,由于境内机构追求收益率、人民币资产多元化,因此境外市场可能获得充足的流动性,推高债券价格。
即便如此,违约的增加以及一宗意料之外的潜在大额违约,还是可能震动境外市场。报告指出,假设境内外市场都出现动荡,若发债人无法找到替代融资渠道,违约风险会加剧。